看过一个妈妈和孩子搭积木的过程。 妈妈帮助孩子学习怎样一块一块地搭建积木。孩子搭了3块,妈妈就高兴地拍手说,你太棒了!还亲亲他的小脸蛋说,你长大了,会搭积木了!孩子非常高兴,一次次尝试把积木搭得很高。孩子开心快乐,因为他发现自己有能力建设。 还看过一个父亲和孩子搭积木的过程。 开始的时候,父亲耐心地教年幼的孩子如何把积木一块一块搭建起来。后来,父亲自己童心大发,享受起玩积木的乐趣来,很快搭建出漂亮的建筑,并让孩子一起欣赏自己的杰作。孩子丢开自己只搭建了两层的歪歪扭扭的建筑,试图在爸爸的作品上加一块积木,爸爸紧张地推开孩子,生怕他碰倒自己的作品。孩子趁爸爸不注意,一下子推倒了爸爸的高楼大厦。看到爸爸生气、沮丧的样子,孩子开心地拍手大笑起来。后来,每当爸爸盖好高楼,他都想办法去捣毁。这样做也令他非常开心。 这个孩子也感到开心快乐,因为他发现自己虽然不能建设得好,但他有能力去破坏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,人都有不同层次的需要,最高的心理需要是自我实现。什么是自我实现呢?那个用自己能力搭建了3层楼房的孩子,就体验到了自我实现。 那个总能推倒爸爸高楼的孩子,也体验到了自我实现——虽然,他们一个是在“建设”,一个是在“破坏”——但他们都享受了自我实现带给人的强烈的快乐体验,并将在以后的人生中不断地追求这种体验。 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,举头望明月,我是郭德纲。”2006年,郭德纲享受着某种神奇的快乐——虽然我写不出唐诗,但是我可以颠覆唐诗! 2007年,我在幼儿园里,听到4个大班小朋友,一起大声朗诵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,举头望明月,低头喝豆浆。”然后,一起前仰后合哈哈大笑,我也笑到直不起腰。我和他们一起享受着超级快乐的体验——别看我们小,但是我们一样可以颠覆郭德纲! 不禁想起1980年代末期,一个年轻人在大学的讲台上侃侃而谈,将一切现行的文学理论批得体无完肤。我听得如痴如醉,钦佩他所向披靡的勇气和力量。他被誉为当年文坛上的一匹黑马——我创造不出自己的理论,但是我可以颠覆所有的理论!不禁想起了芙蓉姐姐,她颠覆了人们的审美观;不禁想起了《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》,胡戈颠覆了人们敬仰的大导演的形象;不禁想起了所有的善意和不太善意的“恶搞”...... 所有的颠覆,无一例外,都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快感。甚至只是看别人颠覆,都会体验到强烈的快感——比如“9·11”发生后,很多人悲伤,也有很多人手舞足蹈。 我颠覆,我快乐! 我颠覆,故我在! 当然,如果不希望一个人总是去颠覆,那就帮助他/她更多学会享受建设而不是破坏的乐趣吧。但是,这需要耐心,极大的耐心,就像一个好妈妈对待刚刚学会走路和说话的孩子一样。 (责任编辑:管理员) |